心理健康專欄

【心理師文章】小手放開的那一刻:陪孩子走過分離焦慮

2025-09-01

#元品心理健康專欄 #元品親職教育專欄

筆者:陳孟芳諮商心理師
圖片:蔡于岑諮商心理師

八、九月正值幼稚園新學期或小一新生入學,許多家長常在送孩子上學後,因工作匆忙而焦急離開,卻遭遇孩子哭鬧、難以分離的情況。

Q:為何孩子會出現「分離焦慮」?
分離焦慮是孩子離開主要照顧者時,因擔心照顧者會消失而出現焦慮與抗拒分離的反應。這是正常的發展現象:大約從6–8個月開始,隨著眼睛發展與立體感成熟,孩子能辨識主要照顧者與陌生人的差異,這是一種保護機制,以利孩子避開危險,尋求保護。

Q:為何有些孩子適應較慢?
每個孩子 #天生氣質 不同,對新環境的接受速度也不同。如果孩子性格較慢熟或容易排斥新事物,適應時間勢必較長。家長需要去理解孩子的特質,耐心陪伴,讓他逐步習慣。

我們可以運用以下八種方法,協助孩子適應上學、減緩分離焦慮:

1. 提前讓孩子有心理準備
入學前一個月,逐步讓孩子了解上學的意義、校園樣貌、時間安排與接送流程。家長也可運用繪本或模擬活動,幫助孩子建立對學校人物與上課場景的預期。

2. 避免讓孩子同時面對多種改變
若孩子原由祖家長照顧,到就學年齡才開始與家長同住並上學,孩子就需同時適應兩項巨大的變動,容易壓力倍增,會建議先讓孩子適應家庭再安排入學。

3. 由情緒穩定的一方接送孩子上學
第一次把孩子送上學,家長親自己可能也會感到不捨與不安,因此面對與孩子分離時的焦慮反應,或是本身較常焦慮不安,均可能透過某種方式傳遞給孩子,而讓孩子也感到不安。因此倘若夫妻雙方有一方較能夠展現穩定的情緒狀態,較能夠讓孩子感到安心。

4. 讓孩子帶著喜歡、信任的玩具或是家長的物件
讓孩子攜帶喜愛的玩具或家長的隨身物(如吊飾),在分離時提供安定感。

5. 與孩子說再見,不要偷偷溜走
送別時應跟孩子再見,並建立正向預期,例如:「放學後我們去盪鞦韆」。這是家長與孩子間承諾與信任的基礎。

6. 讓孩子知道你也想念他
有些孩子不想上學是因為會想念家長,也會擔心家長離開或擔心被拋棄。送孩子去上學時,不妨向孩子表達:「我會想你,放學後你會告訴我今天發生的事嗎?」讓孩子感受到被重視與愛。

7. 固定接送時間並告知孩子
告訴孩子具體幾點會來接,若有變動,也應提前告知並透過老師轉達。

8. 增加親子互動、練習「短暫離開」
多和小孩玩躲貓貓遊戲,讓孩子在遊戲當中熟悉「不見」的焦慮,並預期「會再出現」,來訓練孩子。倘若孩子仍焦慮不安,容易哭鬧,千萬不要煩躁地斥責孩子,多幫孩子按摩或撫摸孩子的身體,都有助於幫助孩子舒緩焦慮。

heart有沒有什麼是家長需要特別注意的?
若孩子原本適應良好,過一段時間後卻突然抗拒上學,可能受到某些生活變動影響,例如家庭氣氛轉變、身體不適、外部壓力增大或家長自身情緒波動。建議先觀察原因,了解孩子的情緒從何而來,並協助孩子排解過度焦慮。

heart結語
孩子面對分離焦慮,並非因為不願離開家長,而是在成長過程中對未知與變動的本能反應。作為家長,除了為孩子提供實際準備與情緒支持,也需要調整自己的心態:相信孩子可以逐步適應,相信自己是孩子最堅強的後盾。在這段轉變時期,家長堅定而溫柔的陪伴,將成為孩子通往自主與安全感的重要橋樑。相聚之後,再一起分享每日上學的故事,生活將更加溫暖而有力量。

enlightened陳孟芳諮商心理師專業介紹

#元品心理諮商所 #兒童遊戲治療 #親職教育 #分離焦慮 #陪孩子一起長大